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145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【云何修行止观门?所言止者,谓止一切境界相,随顺奢摩他观义故。所言观者,谓分别因缘生灭相,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。云何随顺?以此二义渐渐修习,不相舍离,双现前故。】

“止观门”,另外分一段出来。“云何修止观门”,止观,这个大家多多少少也都听说过,但这里有这里的说法,当然内容差不多是相同的,大同小异而已。止,就系心一境,于一境能够凝定,心不散乱、不驰求,就是选择一种境作为依凭。刚开始什么都空掉是不可能,你总要抓一个东西。修数息也好,修不净观也好,念佛观也好,你抓一个东西依着来呢?慢慢慢慢的系心不乱,先要这样做。其实说现在我们修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因为我们的心太散乱了。怎么办呢?修修数息观、念佛观,这样把心系在一处,有一个可依的东西才可以。在这个地方所讲的,修止是顺真如门,修观是顺生灭门,去观察生灭门的种种形相境界。“观”就是思考、辨析、推求、抉择、作意,这叫“观”,就观察它。

“所言止者,谓止一切境界相”,止一切境界相,就不分别一切境界相,与真如体、理体相应、一真法界相应。“随顺奢摩他观义故”,“奢摩他”就是止的意思。“所言观者,谓分别因缘生灭相”,你看顺生灭,观生灭门。“随顺毗婆舍那观义故”,“毗婆舍那”就是观的意思。“云何随顺”,这个地方所谓随顺止或者随顺观,怎么个随顺法呢?“止”简单就是无分别,“观”要有分别。一个是无分别,心太散了把它止住,然后从智慧起来观察,先把妄念止住。“止”,止什么?止住妄。妄止住,从清净心起来去观察,用般若智慧等流去观察,叫做要分别。佛具足一切智,他才能够有种种方便度化众生。先得根本智,而后得智才起种种分别。这个地方也是一样。

“以此二义渐渐修习,不相舍离,双现前故”,哪二义呢?止观。一个是止住分别,一个止住妄念,观于智慧等流这二义。这就是通常我们讲的“止观双运”。你只是止一潭死水,还是不行,还要有观。没有止的基础,在那里瞎观也不行,在那里瞎想,你都没有这个禅定的基础。打打坐都静不下来,你说你在那观,观什么?我要修观不需要修止。下面告诉诸佛都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,必须修止观来完成诸佛道。

【若修止者,住于静处,端坐正意。不依气息;不依形色;不依于空,不依地水火风;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。一切诸想,随念皆除,亦遣除想。】

“若修止者”,修止的怎么样呢?“住于静处”。刚开始在市衢道闹市当中很难,你必须要在静处,这心要静,处所也要静才行。“端坐正意”,看见没,修止躺在那里还不行,说我躺着也是一样,不一样的。你坐在那里挂腿坐跟盘腿坐都不一样的。出家人如果腿子弄坏了也是很麻烦,你腿盘不起来那心很难息,腿一盘坐起来他就不一样,心能够收得起来。腿子挂在那里,完全也是不一样。你说躺在那里直直的我修止,那肯定很快就会止的,是不是这样?那就真的修止了!

“不依气息,不依形色”,我们通常刚开始要调身,调息,然后再来调心。这里说“不依气息”,内心不喘,刚开始当然你呼吸要调好,一个人打坐你在拉风箱似的呼吸很粗,那心肯定定不下来。旁边的人都听得很清楚你吸呼,那不行,要调到自己听不见这样一个情形。

那这里说“不依气息,不依形色”,什么叫做形色呢?这里不是要我们有相的,不依不净观乃至不观佛的形相等等。不依形色就不作相来观,那远离相。“不依于空,不依地水火风”,你看上面说不依气息,不依色相,也不依于空乃至六界,地水火风识都不依。“乃至不依见闻觉知”,你看内外全部屏蔽了,是不是这样,地水火风不依。“见闻觉知”,见是见色,闻是闻声,觉是身的感觉,知是意,这一切都没有,这叫“能所双亡”,要做到这样。

“一切诸想,随念皆除”,对吧!前面我们讲的起种种相,这个地方呢?这个种种相都没有啊! “亦遣除想”,你去把这想除掉,然后有一个想在那里还不行,还得除掉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阅读原文